上海出租车父亲培养出4个985名校的孩子
添加时间:2025-04-01 16:32:48
来源:
添加时间:2025-04-01 16:32:48
防伪码:CMSEASYqaHPD1GJVBl9kDr907
4个娃都考上了985,难道这位爸爸有什么秘笈吗?聊起教育经验,他只强调了一点——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:
“小孩你也不要说他太多,也不要给他上很多补习班,一定从小要教育他养成自律。”
车上的乘客是一位妈妈,她说,司机师傅的话让她很有感触,第一反应就是想录下来给家里儿子听。
1
这些学霸身上的关键词
都是“自律”
这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,让我想到之前去一位朋友家中,他家2个孩子11岁上5年级,当时他们正在上网课,2个孩子都非常认真专注,我们大人在走道里进进出出,他们的注意力丝毫没有被我们吸引走。
在他们身上的关键词就是“自律”。
从进小学开始,俩孩子的学校作业大人就很少管,到现在可以说几乎完全不操心了,不督促,不陪同,不检查。
大人做的唯一一件事,是从2年级开始,和孩子一起晨读批注做专项训练,大约每天20分钟,精读1篇美文,跟着讲解梳理文章内容情节,进行批注,激发孩子阅读兴趣,最后整理总结读书心得,积累生词,摘抄好句。说不上每天都能坚持晨读,但有80%的日子能做到。
节假日和周末的屏幕时间,朋友允许孩子们可以每周末共有2小时可以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刷视频,孩子们也基本上不会超时。
近一年来,大人已经很少去监督抽查孩子的校内学习情况了,基本上就是靠他们自律达成的。
来自孩子爸爸的分享是——孩子小学阶段不需要过分在意孩子的成绩,基础发展和阅读能力、习惯培养才是重中之重。
图片
图片
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,3-6岁是人类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一个阶段,科学家把孩子的3-6岁称为“潮湿的水泥期”,孩子80%的性格、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;7-12岁称为“正凝固的水泥期”,在这一阶段孩子85%-90%的性格、习惯已形成。
现实里,有很多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业生活仍旧殚精竭虑、不计时不惜力,找最好的老师报最贵的培训班。
即使在课外砸了很多钱,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,发现孩子还是跟平常一样普通。
之前有个从未上过补习班的孩子张心妍,在2021年满分770分的江苏省中考中,她得了757分,12门科目里,她有8门拿下了满分!
数学150分,英语149,语文141,政治43、历史45分,物理80分、化学59分、信息技术10分,生物、地理各10分,体育50分,艺术10分。
3年来,张学妍从未上过任何辅导班,她的关键词也是“自律”和“努力”。
据张心妍的班主任和同学说,任何时候看到她,都是在努力认真的学习。在学校,张心妍为了节省排队的时间,往往是最后才去吃饭;早上基本也是她起得最早的;平时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去和她请教,她也会热心地解答。
补习班只是成绩提高的一个外因,是一种辅助,毕竟没有哪个真学霸是靠拼命上补习班能“补”出来的。
真正取决定作用的是内因——内驱力。
图片
2
自律
靠家长逼可以逼出来吗
孩子出生一张白纸,他人生的画卷能画多么辉煌,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作用,孩子需要如何正确地面对人生的挑战,取得人生的胜利,在于家长如何去引导。
那么,孩子的自律要靠家长逼出来吗?应该严管严监督吗?
自律是指自我约束,逼出来的不是自律,是他律,而他律是不可能持续的。
图片
简·尼尔森曾在《正面管教》中提到,被严厉管教或者惩罚的孩子,会有4R反应,分别是愤恨(Resentment)、报复(Revenge)、反叛(Rebellion)和退缩(Retreat)。
真正的自律,需要正确的引导方法,这里我给大家两点心得。
第一,不需要逼迫孩子,通过家长正确引导、以身作则,用实力行动给孩子打一套漂亮的自律拳。
我见过一位爸爸,前十分钟才刚在饭桌上“攻击”垃圾食品,让孩子坚决不可以吃垃圾食品,转头就在隔壁零食店里买了一堆;更常见的是,家长催着熬夜玩手机的孩子睡觉,实际上自己才是那个熬最深夜的人。
在某乎上一个网友分享的他妈妈的做法就很明智。
一开始他们全家都不是特别爱读书,但是从去年年底开始,他的妈妈就率先开始阅读。刚开始的时候,家里人都嘲笑她没文化还看什么书。但是他妈妈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,反而是坚持了两个多月。
图片
在他妈妈的影响下,他的爸爸也开始阅读,甚至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来记录自己的想法。
接着被改变的人是他和他的妻子,原来爱玩的两人,看着父母的样子,也慢慢开始读书。就这样,通过他妈妈的实际行动,渐渐带动了家里的其他人,他们觉得每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当中,不读书都有点不好意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甚至看不到父母实际的逼迫手段,但是却能让孩子自愿去改变,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力量。
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更是如此。
另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能按时起床、好好练琴、做作业不拖延等,在三年的幼儿园时间里,无论刮风下雨,下雪,在孩子身体正常的情况下,妈妈都坚持步行送他上下学,从2岁半入园那天开始,规定他起床到出门的时间,带着孩子做家务,所有物品用完归位……
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这位妈妈也努力克服懒惰和依赖,甚至为了鼓励孩子练琴,还自学了尤克里里。
她说:我没有很多学龄家长陪读抓狂的烦恼,有的只是和孩子并肩战斗、共同成长。这一切都来源于在孩子人生的前三年,我克服了懒惰,克服了依赖……努力把每个阶段的事情做好!
图片
第二个心得是,最好的“自律”源于内心的执念。帮助孩子找到合理的“执念”,这才是帮助孩子“自律”的核心。
励志和成功故事大家一定听过很多,在这些故事背后,我们不禁要问:他们“自律”的背后是什么?没错,就是对成功的执念和渴望。
热爱,对于自律的影响最深远,也更能形成持久力。
我建议父母花点时间在孩子的闲暇活动上,这些看起来与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,恰恰提升了孩子的成就感,推动了学业进步。
在我《时间的格局》一书中,分享到一个故事,我闺蜜的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,她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中不溜儿,她说只要稍不留神成绩就会掉到班级的平均分之下。后来她发现孩子有游泳天赋,也很喜欢游泳,于是闺蜜决定砍掉课外补课的时间,让孩子接受游泳训练。
接下来孩子在学校的游泳比赛中经常拿奖,顺利进入校队。慢慢地男孩在学校里开始有了自己的“粉丝”群体,这份自我成就感让他不甘被人嘲笑是一位“读书马虎的游泳冠军”。
于是,他把从游泳项目上获得的成就感和自律迁移到了自己的学习上,并且定下了清晰的升学目标。最后,他因为游泳特长、成绩良好这些优势和自我驱动的精神,被美国名校提前录取了。
真正的核心,还是在于“自律”的动因,只有这个动因足够强大,足够正确,才能有真正的“自律”。
图片
3
行为契约教养法
用4步改变孩子坏习惯
最后我还给大家推荐一个“行为契约教养法”,特别适合大家在寒假时执行。
这是一种类似用强化和惩罚相联,帮助个体管理行为的方法,从而有效塑造孩子的习惯、激发孩子的自主能力,同时培养契约精神,创始人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督导刘朝莹老师。
行为契约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,它是通过行为契约的商定、执行过程中的“强化”训练而改善行为。
简单来说,用契约的方式来约束双方的行为,对于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,尤其是家庭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有很好的效果。为让行为契约更有效的发挥作用,最好是亲子双方共同协商签订行为契约,也就是说行为契约不仅约束孩子的行为,同样也约束到家长的行为。
这样的好处是父母和孩子在行为契约面前是平等的,孩子就不会觉得父母是压迫他,而是和他一起进步和成长。
图片
第1步商定目标
目标就是选择孩子和家长都想要改变的某个行为习惯。比如按时完成作业,养成预习习惯,按时起床,控制玩手机的时间等等。在第1次制定契约时,目标不能太难。
第2步确定奖励和惩罚
这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商定,如果能够完成目标,我们将获得怎样的奖励?如果没有完成目标,我们将要接受怎样的惩罚?一定要注意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商定的,而不是家长一个人制定的。奖励不要总是单一的物质,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。比如说如果孩子今天按时完成了作业,那么就可以看一会儿电视,也可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孩子感兴趣的事情,比如说下一盘棋或者去动物园玩等等。如果孩子今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,那就要减少孩子看电视或者是玩手机的时间。
第3步写下行为契约
契约中要包括目标行为,规定如何测量目标行为,该行为契约的执行时间,奖励和惩罚的具体措施,双方签字。签字前要孩子和父母确认一遍确认无误后再签字,最好有一个仪式感,比如握手拍照,彼此承诺,这样可以让双方更加重视这份行为契约。
第4步执行
可以制作一个打卡表,如果完成了当天的任务,就可以在日期栏目上打一个大红勾。双方彼此关注监督契约完成情况。
图片
制定行为契约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,可以把它当成一次有趣的家庭活动。天赋决定上限,自律决定下限。那种想学、又有毅力的孩子,最后即使不拔尖,也不会太差。